本帖最后由 宜章志愿者 于 2018-1-17 22:24 編輯
莽山黑豚創品人何勇考察上落自塘村
上落自塘村,黃岑嶺上的一個村落。屬曹家瑤族村18組,這里居住著31戶瑤族同胞,因地勢險峻,交通閉塞,鮮為外人知曉。 元月15日,天空晴朗,陽光暖暖地灑向山頂樹梢。這天,何勇教授開車一路顛簸上了黃岑嶺,由于通組公路車未修,車到山間,一行人便得走山路進村了。 何勇教授是何許人也?小編當與你說道說道。 其人當過農民,教過書,當過律師,后機緣巧合把湘西黑豬與莽山野豬進行雜交,誕生一個新品種——莽山黑豚。采用與農民共養的方式,在莽山跳石子試驗一年,不僅帶動了村民致富,還把黑豚賣到了廣州、北京等地,打響了黑豚品牌。他自號牧豚人,因為一臉的大胡子,又當過教書匠,朋友們都喜歡叫他何教授。 他曾應湖南農大馬克思主義學院“鄉鎮之聲”之邀,作專題報告會,講演的題目是《沒有情懷就不要到農村去創業》。提出就業不如創業;隱忍不如釋放;羨漁不如結網;求人不如求己等創業觀點。給農大的大學生提出幾點自己獨到的創業囑托:一是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。二是要富自己先富農民。三是亦農亦商亦民亦官。四是事業不敗根在情懷。農業大學的教育千種萬種,最成功的教育莫過于一條,那就是:學農愛農獻身“三農”。 肩挎帆布包、腳踏登山鞋,何教授步履輕快。七彎八繞的山路兩旁茂林修竹,雜草衍生的灌木叢下不時有山泉叮咚。何教授邊走邊看,與同行人員聊景色,聊植被,聊土質,聊下落自塘的生產生活狀況,“致力三農,造福百姓”最終成了主旋律。 “辛苦了,歡迎你們到來!”遠遠地,村民就向我們熱情地打著招呼。短短的話語,沒有多余的客套,質樸厚道,簡單簡潔。 何教授到達村里,腳步不停,拉著村民帶路說要到處看看。村莊四周竹山環抱,偶有古樹參天,良田鋪于村前,層層疊疊,屋舍聚集一處,魚塘四散于野,晚稻收割后的田野上,一個個稻草垛子樹立田間地頭,成群結隊的鴨子穿梭在水田里,一派鄉野情趣。 何勇說,這里的生態環境十分優美,純天然成分高,很適合放養技術的落地生根。 “村里面有耕地面積約90畝,山林面積約2000畝,晚稻收割后,把地一圈,灌滿水就可以養魚了。”村組長趙石亮介紹說。 村旁零散著幾座破敗的土坯房,殘垣斷壁,何教授打算充分運用這里的竹山資源,把這幾座土坯房改建成極具少數民族特色的小竹屋。 農舍旁的“單間”豬舍里,一只大肥豬哼哼唧唧,引起來何教授的“技術控”,當下便談起了野生豬到圈養豬的發展史。他說唐代養豬都是放養的,這種單間式圈養最大的問題在于環境衛生,容易產生疾病,對于自給自足的農家來說倒也合適,要想手頭有余錢,這就不合適了,我們應該乘著當前全國上下大舉扶貧的形勢,創新養殖方式,打好“生態”牌,把好的農副產品產業化,擴大生產效益,讓老百姓增收致富。 “我們這里最大的問題就是交通不便,有好東西都難得運出去,說句玩笑話,土雞蛋運到山下怕都已經爛掉了。”趙石亮對于制約村里面發展的難題,也是一籌莫展,他說,十多年前修通了一條約3米寬的毛路,2015年省扶貧工作組修通了最后300多米進村毛路,但由于山高路陡,被山洪沖毀,凹凸不平,車輛難行。 何教授說:“希望政府能加大支持力度,把通組公路修好,作為一名‘土教授’,當務之急是充分運用好這里的自然資源,在保障環境的前提下,把先進的放養技術嫁接過來,把原生態產品交易平臺搭建好,用老百姓誠實的勞動產品贏得市場的認可,讓村里面趕快富起來。” 臨行之際,村里派了代表,把我們送出老遠。我開玩笑地對何教授說:古有十里長亭相送,今有瑤胞送人出山。從這份禮儀,就可以看出大家對你的情誼和期盼,大胡子哈哈一笑。一路上,他仍是對大山美麗的景色和資源贊個不停,言語表情中,流淌著濃濃的鄉村情懷。紅網宜章站訊 (記者 李騰朝) |